“大暑三秋近,林钟九夏移。桂轮开子夜,萤火照空时。”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,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7月22日至24日,此时日照阳光最为猛烈,湿热交蒸到达顶点,所谓“大暑至,万物荣华”。
时雨泽丰
大暑三候,一候腐草为萤,二候土润溽暑,三候大雨时行。大暑时节,“初伏”前后,雨热同期,温度与湿度搭配较好,加之光照充足,尤其利于农作物生长。草木郁郁葱葱,稻田谷穗低垂,孕育成熟的大暑告诉人们,丰收的日子越来越近,常年劳作在这片土地的农人被晒得黝黑,这是夏天给他们的保护色。
展开剩余76%在巩义宋陵盛放的向阳花海里,静静矗立的石人远远看去像是被什么轻轻托起,花盘承日,千年守望。人们在葵花田旁的树荫下枕一席凉风,畅聊大暑时节的炎热,怀揣着天降甘霖、润泽五谷的美好愿景。
绿城寻幽
绿城的夏天热烈又纯真,自带电影感:是西流湖公园里的绿意盎然,是如意湖里的碧波荡漾,是阳光躲进林荫道和人捉迷藏……
象湖公园的草坪充斥着夏天的味道,人们在树荫下支起露营桌,三五好友围坐共赏绿意;北龙湖湿地公园里的浅滩和天鹅,还有入夜后的凉风和蝉鸣,都是夏日赠予的惊喜,一湖一岛间,承载了郑州的浪漫与活力。在只有河南·戏剧幻城,“只有河南”也戴上了草帽,人们在戏剧里、清凉里,过着热烈又充满生命力的夏天。
万物感暑气而奋发,绿城山水间满目青翠。重峦叠嶂的伏羲山大峡谷,飞珠溅玉,是夏季避暑的理想之地,游客们相约在山野之间,寻瀑溯溪,觅几分清凉,寻一处幽静。
伏蕴百味
大暑节气,郑州以民俗为脉,以非遗为韵。商都遗址公园内,“大宋冰雪饮子铺”还原青竹沥、紫苏饮等古法凉茶;在郑州瞻园怡养谷内,一场大暑国潮汉服表演秀正在上演,宋风演绎,汉唐乐舞。民间至今仍保留着大暑饮伏茶、烧伏香、晒伏姜等习俗,在郑州周边村落,人们会在大暑这天去庙里烧香祈福,祈求风调雨顺,求雨消暑,百谷丰登。
宋代文人张耒的一首《和晁应之大暑书事》讲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消暑良方——读“鸟篆”“虫书”。而今,郑州市管城区鸟虫篆艺术馆将这一传统融入现代生活,会在大暑节气举办“大暑雅集”活动,以非遗传承创新为核心,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,赏析古老神秘而又趣味盎然的鸟虫篆,于传统文化中觅得了快意清凉。
值此“初伏”,古人很早就开始探寻避暑消夏方式,留下了许多消夏习俗和物品。现藏于郑州博物馆的陶水榭,便有户外避暑纳凉之用。在新郑郑韩故城,有一口5眼圆筒状深约2.5米的地下冷藏窖井,为“凌阴”中重要的冷藏设备,也就是古代的“冰箱”。
暑蕴中原
古人言“大暑乃炎热之极也”,却也在酷暑中孕育秋实。民俗中保留着“饮伏茶”“晒伏姜”的传统,体现着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——既敬畏天地之威,又笃信勤勉之力。这或许正是节气文化留给现代人的启示:时节不待人,耕耘方得始终。
暑气蒸腾处,万物皆在生长:从商代甲骨上的祈雨卜辞,到郑东新区数字农情监测系统的智能预警;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碳化谷粒,到中牟现代农业园的数字化育苗,古老的土地始终在生长新的年轮。中原沃土不仅孕育着五谷丰登的期待,更向世界递出一张融汇历史气韵与现代生机的“郑州名片”。盛夏终将酿成秋实,而耕耘者的故事永远鲜活。
完
文 | 张星晨
摄影 |马 健
编辑 | 管利婷 刘鸿桥
发布于:北京市倍顺网配资-股票配资开户公司-网上炒股开户-证券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