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腊月和正月,是陕西最热闹的时间,由于只要这俩月,一大家人才干凑齐。才能抄起家伙,敲锣鼓、舞狮子、耍社火,“陕西女娃不对外”大略是白叟眼里对年的共同情节。
在陕西宝鸡,每个乡镇都有自己规定和传承的集市。在老家自古“二、五、八”是俗称的集。从腊月十五开端,一切大街两旁的商铺就早早占起货摊,各种产品琳琅满目,招供选购。
许多白叟都喜爱赶集,腊月的集更是逢集必跟。不买东西,仅仅瞎逛。年根的集更是如此,哪怕拄着拐杖也要大街遛上几十个弯儿,“哎呀,你还活着呢,多日不见认为你先我而去了呢”,见到老熟人就停下来相互戏弄,站在大街上聊一上午,从抗战聊到解放,从“狗蛋儿”聊到狗蛋儿家的蛋蛋,这种思想的跨过、时空的穿越,这种“刷存在”的做法也不是年轻人可以了解的。
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,大家基本都不祭灶王爷了,可家乡的人们至今每年祭灶节那天还会烙“灶爷饦”的。只是这天烙的饦饦馍会留给远在它乡的亲人们的,当然是大多留给儿女的。往年老妈在蔡灶那天也会做很多给我们留着的,只是今年在老弟那儿,事情又多就没有做了。今年婆婆年有让公公给捎来了几个“灶爷饦”我的心里顿时暖暖的。
到腊月初八早晨妈妈就擀好一大案子的面,切成旗花面片,用猪肉、豆腐、白萝卜、红萝卜、木耳、黄花菜…做成臊子。然后烧水把前天晚上泡好的八种豆子煮熟,再把面条下进去,面条煮的差不多了再把做好的蔬菜臊子倒进锅里,调好调料,全家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面,这样就算过了腊八节了。慢慢地人们生活好了,现在都一般是早上喝腊八粥,中午吃腊八面的。
所以过年也就是从腊八这一天就基本上开始了。我们在北方的关中地带,家乡很少产大米,由于我们在旱塬地带,所以我们村子更是不产大米的。所以小时候腊八这天人们不吃腊八粥,而是吃腊八面。腊月初七的晚上,妈妈就提前泡好黄豆、绿豆、黑豆、豇豆、花生……等凑够八种豆子。
喜爱美食的游客,在陕西也能大快朵颐,甘旨的宝鸡擀面皮儿,香甜可口的竹筒粽子、农家特有的凉粉、香辣诱人的户县辣子疙瘩、筋道甘旨的秦镇米皮,让人垂涎欲滴。
各种特征的文明遗产也是陕西年的一部分。我曾在周至的庙会目击了“牛斗虎”的扮演。只见一牧童放牛遇见“猛虎”,“山君”看到“美餐”,欲扑向牧童,就在这危如累卵之际,一头“老牛”长哞一声,用力将两角向“山君”顶去,于是“老牛”和“山君”打开奋斗。整个进程,“老牛”越斗越猛,直至用角刺伤“山君”而终。
此外,秦腔戏曲扮演也是庙会必备的看点之一,《三娘教子》、《赶驾》、《藏舟》、《断桥》、《辕门斩子》、《赶坡》《打震台》等一幕幕秦腔经典唱曲将给游客带来一场华丽唯美的视听盛宴。白叟们搬着小马扎,看上三天三夜,那种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秦腔听着过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