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山大佛始建于唐代,它雕凿在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,雄居凌云山栖鸾峰西壁,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。
这尊举世无双的唐代石刻弥勒佛坐像,依山凿成,通高71米,头与山齐,足踏大江,双手抚膝,广额丰颐,临江端坐,背山面水,温文尔雅,雍容大度,慈祥端庄,超然打坐了1200多年。怎不让人肃然起敬,仰慕神往。
他确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。细细端详,他温和的面容中,透着严肃的神情。他不露笑口,也许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;他也不是什么都容,天下一切丑恶难容。他的严肃思考,来自一份怀念,来自一份职责,来自缔造他的海通和尚。
据古籍记载,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禅师。一千多年前,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,避免沉舟淹死众生,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,“易暴浪为安流”,减缓水势,永保平安。于是,海通禅师走南闯北,遍行各地,募化钱财,开凿大佛。
佛像动工后,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。海通严词拒绝:“自目可剜,佛财难得”。地方官仗势欺人,厉声喝道:“如果你真心造佛,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。”海通从容地“自抉其目,捧盘致之”。
大佛兴建了,海通的眼珠却没有了。当大佛修到肩部时,海通就逝世了。在海通禅师坚忍不拔、舍身为民的高尚品德鼓舞下,历经三代工匠90年时间的艰辛开凿,大佛方得完工。
因此,乐山乐水佛不乐。他常常想起海通和尚,世上除了生命,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吗?他也常常想起那些为了塑造他付出生命的工匠们。所以他从不懈怠松驰,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。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,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。
千百年来,历经风霜,乐山大佛安坐滔滔江水之畔,他慈善、从容的面容,平稳、安定的坐式,带给世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信心;用时下的一句话来表述,这是一股浩然荡气的正能量。